• 注册用户和未注册用户的区别,建议你瞧瞧

王新志创新点亮生命之光

来源/作者:大河网-大河报类别:河南人物点击率:1282背景颜色:||
王新志创新点亮生命之光

 

王新志(中)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分析脑血管病人的病变  张金环摄

    2008年11月的一天下午,在采访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新志教授的四个小时内,我们的谈话被医护人员或病人打断了至少十次,他太忙了。据了解,这种忙碌的日子,自1975年王新志从医生涯以来就开始了。没有节假日,一天到晚没有自己的时间,每天工作时间长十小时以上。他的病人,不是头痛发烧的小病,全是命悬一线的脑梗死、脑出血及昏迷病人。

    有压力吗?“压力太大了,每天如履薄冰如临深谷。这就是我的职责,需要胆大心细,有胆有识。”王新志感叹,“维修人体‘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半点马虎不得。”

    他是学者型专家,熟读中医经典。从医三十多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和博大的爱心,为许许多多命悬一线的患者重新点亮了生命之光。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1987年,王新志来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经治了大量危、重、急病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使他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要想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专科医生,就必须要有全科知识。”王新志说。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1997年之后几年间,他开始了频繁学习充电。“我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了一年半,师从几位国宝级老中医,八十多岁的焦树德先生及91岁高龄的朱良春老中医还亲自授课,我对中医知识再度升华。后又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泰斗、脑病专家王永炎先生,脑病认知得到高度提升。”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入选者为50岁以下正高职称者,经过层层筛考,过关斩将,王新志顺利入围。此后,经三年跟师研修学习,再经严格考试后顺利过关,成为全国首批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者。这三年的学习,他深感受益匪浅,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多次进修师从名医中,王新志博览群书精读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精读经典举一反三,原来光治病心里没底。现在能洞悉病源,掌控预后和发展,心中有数。”

    如果说十九岁报考中医学院的少年王新志对中医只有粗浅认知,担任急诊科医生的王新志是责任心成就感驱使,努力要成就自我,那么经过多年师从名医深读经典,再加上大量医学实践的反复锤炼之后的王新志,已具备了一个学术带头人的实力。他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最重要的是‘我主人随’,有自己的想法,能创新理论,要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

    他在河南省率先开展“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微创清除术费用既低,给病人带来痛苦小,使病人避免了脑出血再经开颅、全麻、大插管的二次手术创伤。虽然这种手术因收费低廉,医院看似无效益,但医者仁心,一定要做。现在,他已亲自操作并成功指导基层医院施行了600余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使大批病人由昏迷、瘫痪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他还与该院介入科合作成功实施了河南省第一例脑血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根除了脑梗死的“病根”,解决了患者多年的痛苦。

    王新志治病讲究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他立足于“辨证施治、整体调节”。

    他曾提出“重新认识脑与胃肠道”。他说,胃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病在颅内,治疗在胃肠,脑子有病,胃肠首先应激发病。胃肠出现病变,肠道细菌移位,进入血液循环,肠内未被排除的毒物“氨”和“吲哚”及“组胺”一直冲向脑部,加重诱发颅压增高。颅压一高,机体只有把血压打高,才能保证脑灌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降颅压,再降血压。怎么样降颅压呢?要治疗肠胃,“通腑下浊醒脑”,“浊气”毒物排下去病人舌苔变薄,血压立降。所以通过清理胃肠道可以达到治疗脑部病患之目的。

    王新志由此发明一种新药“中风星蒌通腹胶囊”,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国家新药基金专项资助,目前已完成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的Ⅱ、Ⅲ期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辨证施治、病证结合”是他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主导思想,他将其大量用于医疗实践之中,如系列中成药配合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系列中成药配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综合疗法(系列中成药、针灸、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等,都卓有成效。基本形成了临床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方药序列化。使大批中风病人摆脱了死神及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二便失调的困扰。

    果敢坚定,让生命之火重新燃起

    鲁迅先生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从医30多年,王新志一直以良好的医德、敬业奉献的精神诠释着医圣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真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爱心和智慧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

    1995年2月的一天,一位55岁的女患者,突然深度昏迷,脑出血达70ml,王新志接诊后立即准确定位,亲自为病人进行头颅血肿微创清除术,抽吸脑部血肿,病人病情得到控制。但第二天出现持续性中枢过烧热,高烧41度以上。王新志用自己研制的“脑苏灵”灌肠,使病人体温下降。但病人病情反复,脑出血又并发“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怎么办?

    王新志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作为医生,已尽到职责,再治疗下去,无疑会承担很大风险。病人有些家属已提出不再治疗要出院,不妨听之任之。曾如医圣孙思邈所言:“人命至贵,有如千金”。只要有一线希望,王新志就绝不轻易放弃。他毅然坚定地告诉家属:“不要出院,再等等!”于是,他就在病床边组织专家紧急会诊,重新研究治疗方案。他们先后给病人用系列中药并配合针灸、灌肠,中药超声雾化等中西医手段抢救,病人脉搏从无到有,终于在昏迷了四十多天后,奇迹般苏醒了。病人女儿激动得失声大哭,连连向王新志跪地叩谢。

    有个28岁的壮实南阳小伙子,早晨醒来突然大叫一声,头痛欲裂,突发癫痫病,到某家医院诊治,检查是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三天后病情加重,随转院到河南中医一附院,王新志细看片子,发现他的病表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实是颅内静脉窦血栓,把血管憋破引起的静脉出血所致。“尽管是脑出血,还得用活血药,原来治疗是用止血药,越用病越重。还得配合介入溶栓。但介入科有异议,因为溶栓药的说明书上明白写着:颅内出血禁用。当时我考虑再三,用了可能找死,也可能找活。但如果不用病人肯定是死路一条。”

    在征得病人家属签字同意后,王教授使用中药加介入溶栓三天,病人病情得到缓解,但出现了新的出血灶。怎么办?“我提出三点意见:一、尽管出血,但病因是血栓憋破血管致出血,还要咬牙坚持用。二、出血部位在脑叶不在脑干,远离中线。三、出血量不大。我告诉介入科由我签字,出事责任由我承担。”

    最终王新志的果敢坚定,勇于负责,挽回了一条生命。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完美病例,类似这样的病例,在他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还有很多……

    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112人才工程十大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卫生部全国脑防办指定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指导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专家人才。

    学生眼中的“王新志精神”

    2000年3月,河南中医一附院院长李真教授接到一封特殊的信。这是一名来自新疆、师从王新志主任进修的一名县医院医生写来的。在一年的进修学习期间,王新志的敬业、精业、勤业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什么病人、病情多么疑难危重和棘手,王新志均力求做到最好,不让留下遗憾和后悔。进修结束时,这名进修医生怀着敬意写下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用了整整五张信纸来描述王主任的这种精神,言有尽而意无穷,最后只能用“王新志精神”做了总结概括。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新志倡导医生要一专多能,专科知识要无限专,全科知识要尽可能全。他常常对学生说,人长于血管通畅,死于血管堵塞或破裂。血管病病人发病急、病情危,且多伴有其它并发症。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全局观和整体观念,不能顾此失彼。作为知名脑病专家,他曾先后到扶沟县人民医院、荥阳市中医院及人民医院、博爱县人民医院、汝州市中医院、光山县人民医院、中牟县人民医院、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和黄河中心医院等省内近百家医院指导脑出血、脑梗死会诊工作,传授知识和技术。

    有人说他功成名就,但他却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人。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照顾家里,对父母、妻女、亲友怀有深深的内疚。按照传统习俗,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日都要去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王新志也很想到父亲的坟上尽个孝心,可每次不是门诊日、就是因为重危病人会诊或抢救病人而耽搁,他只有在心里寄托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2008年11月21下午1时40分,该院院长李真教授来到门诊巡视时看到王新志门诊前的病人依然门庭若市,忙得吃不上午饭。李院长心里一阵感动,他连声亲切地对王新志说:“辛苦了!辛苦了!”王新志笑着答道:“为人民服务不辛苦!”

    在王新志心目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他的生活中,除了门诊病人,就是病房病人,即便在出差路上、下班回到家里也有人不停地打电话向他咨询病情。

    就这样,在王新志的从医生涯中,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从不懈怠,为病人倾情奉献着自己的热忱与智慧。

    三年完成160万字“宏篇巨著”

    1995年底的一天,北京王府井大街最大的新华书店人流涌动,在医学专柜里,一本厚厚的《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摆在显眼位置,当时在北京出差、时任河南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的马建中先生(后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指着该书自豪地告诉周围的人:“这是我们河南专家王新志牵头主编的。”

    这本书,长达一千余页,160余万字。“内容丰富翔实,技术含量广博,把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相结合,有理有据,融贯中西,析微阐奥,切合临床,可谓中医脑病学科及神经科的中风病专著,是临床医师应备的工具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王永炎先生盛赞。

    王永炎为何如此看重此书?原来中风病治疗一直不太规范,直到1994年10月,发布实施的《全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诊断疗效标准》中,才收载内科中风病部分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但中风病几乎涉及到内、外、妇、儿、医药、护技等临床各科各专业,中风病又有“四高一低”现象(即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治愈率低),当时急需一部可供脑病医生使用的工具书。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一出现,很受欢迎,初版很快被抢购一空。

    “作为主编,这本书编了三年,但资料搜集了十几年。”在十几年前的技术条件下,光是复印就“印坏了两部复印机”。

    王新志编此书从“实战”出发,他想“涵盖中西医最权威的东西,被认可、立得住、能推广、要有实用性”,为此,他请国家级神经内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郭玉璞教授担任技术顾问。这本书由时任卫生部长陈名章教授题写书名,据说,在陈部长任上,这是为数极少的一次为人题写书名。

    既有丰富渊博的全科医生知识,又具扎实深厚的脑科专业水平。除了这本书外,王新志还编著了《中医内科急症临床》、《中风急症》等多部书籍。“当急诊科副主任6年、主任6年、神经内科主任10年,就应该把自己从医多年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让他们少走弯路,造福后人。”这些都是王新志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行行留下足印的见证。

    (记者盛夏 实习生许梅)

    

    

    

 

 
西平吧社区
兄弟制片,放大公司的声音

西平人物 .../Person

更多
八旬台胞的家乡情怀张振郁先生

6月30日,西平县委台办收到了一批从台湾邮寄来的书籍。书是由80岁高龄的台湾西平同乡会荣誉理事长张振郁先生从台湾邮寄过来的。今年清明节期间,张先生回乡探亲祭祖,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县委统战部、台办的热情...

冯建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冯建中,河南西平县人。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射击运动员管理中心主任。2003年11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奥运场馆和国家队训练设施建设...

席立维,新加坡金鹰集团中国区总裁

席立维,籍贯河南省西平县,1979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硕士。现任职务:新加坡金鹰集团中国区总裁。           1980年加入GE的飞机发动机集团,担任设计工程师。先后担任GE动力系统任采购总经理,G...

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的赵培仲博士

赵培仲,男,博士,河南西平人,海军工程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