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地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 平顶山市,东濒京广、西临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区域高速公路网已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为一体,交通十分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是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院占地面积 1226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亿元, 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8亿元。学院开设高职专业(专业方向)52个,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各类在校生22970人。其中,高职在校生15951人。现有教职工898人,专任教师66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3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学院教学设备齐全,建有院士实验楼、中央支持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河南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瓦斯防治实验室、中平能化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二级非煤安全培训基地。拥有与设置专业配套的、具有真实场景的实验、实训室(车间)92个,校外实习基地81个,设有省内最大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图书馆藏书90.8万册。建有多媒体教室51个, 4个标准化学生食堂和26幢标准化学生公寓。体育运动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运动场、体育馆、网球场等体育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近4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已向企业和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3.1万人,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5.6万余人,煤炭行业主体专业毕业生实现100%就业,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办学优势
办学理念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第一责任,学生成才是第一目标,用人单位满意是第一标准”的工作理念;践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企业出资办高校,办好高校为企业”的办学宗旨,深化“校企一体化、产学融合”办学模式,积极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以企业和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开课程,将企业用人标准作为学院培养人才的标准,将企业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的发展。
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共建校企一体的专兼双师团队,扩大订单教育培养规模,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就业优势
学院重视就业市场开发,与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华电集团、鲁能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大型央企、国企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规模化就业基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
就业处,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全年无间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发布就业信息、召开各类招聘会。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5年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合作、交流
学院设立有外事办公室,主要负责合作办学、技术合作、外教招聘等工作。学院目前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香港地区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9月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国际矿山救护技术大赛,获得海内外参赛选手一致好评;2007年5月我院承担了印度SCCL公司的8人高级煤炭管理人员的培训,此种培训在国内尚属首次;2007年10月,我院先后组织65名骨干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培训、6名优秀教师赴德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德师资培训项目,提高了我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9年,与英国唐卡斯特学院签订煤矿开采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合作项目,获国家教育部批准。
校园生活
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活动,令校园生活多姿多彩。除课程学习外,学院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竞技赛事、名师讲堂、拓展训练、联谊会等活动,搭建沟通的平台,体验飞扬的青春。
众多的学生社团是我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院有 “蓝梦”音乐社、“博爱”艺术团、书画协会、“红蜻蜓”舞蹈协会、清风棋社等学生社团20余个,学生社团成员达4000多名。
每年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上百个讲座是校园永久不衰的魅力。学院定期邀请院士、教授、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学者及社会名流深入校园,向我院学子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评说各种思潮和流派,介绍最新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