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论坛/XiPing BBS
鸣谢:西平兄弟制片提供影像资源!- 豫行天下
河南那些事情哪家情报最强,都来围观下吧,七嘴八舌的走起,咱们的闲言碎语起不了啥作用,还是一吐为快吧,今天你来吐槽了没?!
丑化河南人的过程
时间:--热度:76°C
历史是一面镜子,会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留下各异的影像。如果让人们描
绘一下镜子里河南人的形象,相信民国时期可能是饱受战乱、水旱的“流民图”,
五六十年代也许是捧着麦穗的公社社员、修建红旗渠的劳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
禄,还有《朝阳沟》里的栓保和银环。但到了今天,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历史这面
镜子随着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异化”而变成了哈哈镜。而河南人中首先进入这
面哈哈镜中的就是民工,继而是商人,再后来就是在新经济背景下显得傻里傻气。
愚昧落后的河南农民。
河南民工,准确地说,是农民工--带着浓厚河南农民习性而到城里扒食的口
音独特、衣衫肮脏、蓬头垢面的建筑工人、收废品的、卖蔬菜水果的,因为他们是
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登上全国性舞台接受全社会审视与评判的河南人。
民工潮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千百万各地的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南下北上,东迁西移,带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到
城市寻找新的生路。对于素有头脑灵活,善抓机遇和有着经商素质的沿海一带的农
民来说,外出打工、经商也许不是太难的事情,尤其是广东、福建和江浙一带的人
数百年前就有不少已开始漂洋过海。但就千百年来受传统重农轻商思想影响的河南
农民来说,的确是经历了一番心灵与现实的搏斗。
《黄河人》一书的作者在分析黄河流域农民对于外出谋生的心态时认为:“在
传统黄河人眼中,为挣钱而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在举目无亲中风尘仆仆地操持末
业,去冒叵测的风险,经受多方的白眼,其滋味无疑近乎流放。”
的确,在河南,“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们亘古的理想生
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是他们难以改变的信条。在古代,人们崇尚耕读
持家,贫困的农民省吃俭用好几代,就是为了圆一个“有田梦”,在这里,田地的
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或一户人贫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准。即使在外边,朝中或是省上做
了官的,也都时刻想的是积攒钱财在乡下置地,以备有朝一日回乡重拾耕读生活;
而在外边开了店铺以经商为主业的人,也总是忘不了随时将自己的钱财拿到老家换
成田地。
河南人对于土地的眷恋在全体中国人中都是有代表性的,在万不得已时的背井
离乡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历史上黄河多少次泛滥决口和改道,一次次将他们
的庄田和梦想摧毁,而他们却一次次把重建家园的希望栽植在黄河水淤成的盐碱地
上,故家难舍,故土难离,是他们永远解不开的心结。河南作家李卓的长篇小说《
黄河东流去》即反映了这种精神。因此当浙江温州人在河南人的家门口经营起他们
的小商品店和发廊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依据自己的想法甚至还给予这些外来谋生的
人以无限的同情:“看看,这娃儿多可怜!”因为他们的逻辑是:人如果在家乡活
得下,谁会四处流浪谋生?
第一个走出中原打工的农民应该是一个英雄,他从乡间迈向城镇的一小步,却
是河南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步。
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千万生产于斯的农民致富发家的欲望,看
到江浙的民工致了富,看到十万J ;!军出大山,他们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终于
接二连三地从原野、山间和盆地走了出来。
记得有位史学家说过,古老的中国犹如一个重负而破旧的大车,要使他车轮转
动起来很难,但一旦开始前行,巨大的惯性将使其滚滚前驶,很难有力量使他停滞
下来。对于河南的民工潮来说也是同样的规律,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走向了东西南北,
见到了全新的东西,学习到了新的观念和技术,也为家乡寄回了一张张靠劳动挣得
的汇款单。
据媒体报道,2000年,河南全省对外输出劳务680 万人,创汇达179 亿多元,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涌动着的民工潮自然伴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交通、
暂时没有跟帖,速度抢沙发吧!
西平人物 .../Person
更多西平论坛的话题 .../BBS
更多- 河南驻马店75.8大洪水为什么直到现在会不为人所知?06/04
- 传统地方小吃有哪些知名的黑暗料理?06/04
- 驻马店和信阳,为什么没有一个县级市?06/04
- 去河南旅游,美食有哪些?06/04
- 求一起爽一把04/01
- 解锁松茸的三种高级做法,堪比米其林大厨。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