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17日讯 人民日报报道:(记者 曲昌荣)农民发明家李官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的大豆纤维专利是怎样转化的?用他的话说:孵小鸡不必亲自抱窝——
专利入股促转化
李官奇是一位农民,他更是一位发明家。他的“利用大豆饼粕生产大豆蛋白质纤维”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的发明成为世界人造纤维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技术,并使我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能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
作为一个农村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李官奇的专利意识不亚于一般的专家、教授。他说:“农民发明家更要有市场意识,不能让专利躺在家里睡大觉。专利是一种无形资产,要进行资本运作才能升值。”
李官奇起初对专利并不重视。据河南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代理李官奇专利申请的张绍琳介绍,“他申请专利时,把相关材料放下就走了,好久没有过问。申请文件都是我帮他写的。”过了很长时间,李官奇的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成果影响越来越大,他公司的一名合作者就以相同主题提交了专利申请,然后与他“分道扬镳”,此时的李官奇才匆忙找过来。看到张绍琳已将他的专利文件办理完毕,并已在先申请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此后,他对专利保护格外重视。截至2006年底,李官奇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2项,其中9项已被授权。另外,他申请的PCT专利已经进入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月,他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
专利成果转化难,最难不过缺少资金。李官奇不等不靠,走出了一条新路。
自己的专利技术到底值多少钱,心里得有个底。李官奇想到了评估。他跑到北京找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所一评估,竟然值20.08亿元!
2003年,以专利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江苏省常熟市江河天绒纤维有限公司和浙江绍兴嘉利植物蛋白纤维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总投资4.6亿元,年产大豆纤维1.5万吨。李官奇奇迹般地走出了一条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之路。
“孵小鸡不必亲自抱窝。”在合作方式上,李官奇采用以专利入股合作建厂的方法来实现他的产业化之梦。他说:“我不转让、出售我的专利技术,用合作建厂方式,我将技术负责到底,使投资方放心,我也可以收到持续效益来扩大再生产。”
在融资上,他采用技术入股与资金入股、总体控股的模式运作。在浙江、江苏、山东已经建成的3个厂,李官奇都占28%的技术股,由合作投资方出面在当地进行筹资、贷款等资金运作,利息由李官奇个人出,这样他个人再占25%的资金股,两种股加起来他在每个企业中都占到53%的股份,成为股份最大的控股股东,这样,李官奇也顺理成章成为所有建成企业的董事长。
“农民搞发明难,要把发明转化为产品更是难于上青天。一百个成果能转化成功一个就不容易了。”李官奇说,要转化成果,首先是面临着资金紧缺的困境,即使产品出来了,因为缺少广告宣传费用,也很难被市场知道。“我的建议是,专利技术要搞资本运作,要想被别人认知,必须利用好现有的一些平台,如科技市场、知识产权市场、各种发明展览会和交易会。现在互联网发达了,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介绍你的成果。”
《 人民日报 》( 2008年7月17日 14 版)
上一篇:王立群讲好史记为“人文奥运”添彩
下一篇:人物聚焦李凤林一路风雨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