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2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28岁,获得国家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29岁,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教授;33岁,被聘为博士生导师;36岁,获军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军内外重点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被EI、ISTP收录25篇……
这样一份年轻的履历,却是用沉甸甸的业绩铸就,看后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短短几年时间,金梁,这位来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的青年教授,便带领他的团队为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赢得了国际声誉。2007年底,他喜获第十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这一年,他38岁。
“我是在实验室长大的”
虽然生于北京,金梁的成长经历却基本都在河南度过,也让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199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他来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工作。1999年,回母校攻读完博士学位后,他毅然选择再次返回新组建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开始自己人生新的征程。
金梁的父母都是郑州机械科研所的科技工作者,长期的家学熏陶,使金梁的骨子里充满了攻克科学难题的“基因”。他笑称:“自己是在实验室里长大的,别的好像兴趣都不大,只能去搞科研。”
1999年,曾经研制出“中华民族争气机”——04数字程控交换机的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金梁,被分到了信息技术研究所,加入了课题组。
“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
中国曾错过了第一、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快车,要想在世界通信技术领域取得应有的话语权,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个新起点。作为信息技术领域最尖端的技术之一,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对技术、资金、人力等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金梁所在的课题组只有几十名研究人员,很多还是新人,“硬件也缺,刚开始一段时间,一些技术问题只能用软件或土办法部分解决。”
“然而最紧张的还是时间。当时这一市场还是空白,你只有率先拿出成熟的技术,才有可能占据‘时间窗’,不然就要被别人左右。”金梁说:“我国想要‘后发制人’,必须要有‘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的决心!”
金梁和他的团队凭着军人特有的精神力量,他们只用了3年就实现了技术上从无到有,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掌握了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所有的关键技术。
作为学术带头人,金梁在系统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实施与管理、产业化准备等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核心网到无线接入网,从手机到基站再到交换机,金梁从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认为:“不做系统创新,就没有标志证明你掌握了核心技术。”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和动力”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和动力。我们只有做别人没做过的项目,做出别人没做出的成果,才会有成就感。”这是金梁对工作的感受,这种执着也带给他许多难忘的时刻——
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身处实验室,手边都是得心应手的仪器。”
最幸福的时刻:2001年12月16日5时21分,一声清脆的铃声响起,实验室里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望着金梁:“成功了!”“我们的系统样机诞生了!”。
最自豪的时刻:2007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课题组颁发了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
最欣慰的时刻:2008年,该项技术在汶川搜救我军失事飞机和奥运信息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面对鲜花和荣誉,金梁很淡然。让他欣喜的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通讯网”项目今年正式启动,信大工院已经开始参与其中。
男儿砺志如金石,报国勇为栋梁材。金梁,这位中国军人,正用青春和热血、忠诚和智慧,继续挑战世界难题,勇攀科研高峰。